湖北面试真题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面试真题

国家公务员面试试题及解析——海关系统(15)

湖北华图 | 2021-01-07 14:10

收藏

【1】科长出差,由老孙代理科长一职。但老孙是技术人员,不擅长管理,导致工作出现混乱。有手下员工不满,向科长报告,科长批评了老孙,老孙以为是你告诉了科长,请问你怎么办? 

参考解析:
老孙作为老同事,同时也是我们的直管领导,无论他工作中出现什么问题,我们都应该直接和他沟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而不是一有不满情绪就向上级领导打报告,这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单位同事的团结。如果出现了题目中的这种情况,我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澄清误会,安抚情绪。我会及时找到老孙,告诉他自己并没有向科长打小报告,希望他不要误会。同时表明自己一直非常尊重老孙,也很敬佩老孙的工作能力与态度,如果真的发现老孙在工作中存在问题,我会开诚布公地跟他直接交流,绝对不会在背后议论或向领导汇报。同时也希望他能理解个别同事的心情,他们的本意也是想帮助科室提升工作效率,只不过考虑不周,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但并不是对老孙个人抱有成见。

其次,给出建议,寻求改进。老孙一直投身于技术工作,对科室同事的性格、工作的习惯等问题,可能还比较陌生。我会委婉地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告知老孙,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给老孙一些建议,比如在工作分配上要更加根据同事的特点,私下与同事要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当然,工作出现混乱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团队的问题,所以我还会建议科长与老孙能组织科室开一次小型讨论会,对于之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反思,每个人将各自的想法、情绪吐露出来,进行公开的交流,避免因为这个问题产生更大的心结。

最后,加强团建,促进交流。老孙作为技术人员,可能平时与科室的行政人员交流并不多,这样就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现沟通不畅,导致工作混乱的情况。所以我平时应该多充当桥梁的作用,介绍不熟悉的同事互相了解,我也会建议领导可以多组织一些团建活动,让大家能够在工作之余建立起良好的友谊,这对工作的开展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2】关于“知识能否改变命运”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五成以上的人认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一成的人认为不能,其余的人认为无所谓。请问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学习型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知识改变命运”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却在经济大潮不断冲击的今天形成了广泛争议。对于接受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我来说,我认为:知识给与了一个人改变命运所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知识与命运”这个话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知识给与命运改变的可能。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案例证明,社会精英人士大都是知识分子;或者个人的知识渊博程度和个人的成功程度总体上是成正相关的。这一现象很容易理解:由于人是具有智能性和社会性的物种,因此知识给与一个人在族群中生存与发展以更多优势。具体而言,这些优势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更多的技能;其二是更广阔的眼界;其三是更有效的思维方式。通常,一个知识丰富的人比知识贫瘠的人具有更多的谋生手段、更多的发展径路和更容易抓住关键的思考习惯。这些要素与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息息相关。当然,我们不能认为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充分条件,或者说学习了多少知识就必然等量地改变多少命运。事实上,教育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给与的是一种可能性:吸收的知识越多,你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就越发开放。

第二,知识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中。虽然我们许多人都承认“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但却会窄化“知识”的含义。许多人都把知识的范围缩小在课本中、教材中、成绩上,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从学习课本的结果来看,爱因斯坦是不合格的,但无碍他吸收知识并成为科学巨擘;比尔盖茨辍学可未必停止了学习;韩寒没有选择大学教育却成为许多大学生公认的意见领袖。知识并不等于学历,并不等于文凭,更加不局限在书本之中。正所谓“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技能、眼界和思维方式完全可以通过耳濡目染和反复实践来具备。如果一个人没有文凭却能够成功,不要仅仅把他的成功归结为运气,他对知识的学习可能是在无形中完成的,可能是在与人的交往中实现的。

第三,命运的衡量并非只在金钱。另一个对“知识改变命运”命题的错误理解,就是把“改变命运”理解成“变得富有”。富有虽然属于正当追求,但并不是最高级的追求。西方的首位哲学家米力都的泰勒斯曾经发生过一件趣事。他精通占星学,整日沉迷在观天中。他的色雷斯女仆嘲笑他学的都是些无用的知识。泰勒斯于是收购了周边几个城市的榨油机,由于是淡季,榨油机的租赁价格很低。但没想到当年的橄榄早熟且大丰收,榨油机供不应求,泰勒斯通过观星获知了这一切,并转手用翻倍的价格把榨油机转租了出去,因此狠狠地赚了一把。他想表达的意思无非是,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赚钱只不过是知识给与命运的添头,对真理的追求、对百姓的造福无一不是更重要的改变。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把富有作为人生的核心追求,而是别有良图。北宋的张载先生总结得最为精辟,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无怪乎想通过读书发财致富的各种尝试,难免有失败的情况。

第四,隔断知识与命运有两要素。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命题,既不窄化知识的含义,也不将命运物质化地去理解,那么我们大体能够承认这句话的正确性。但为什么还有近一半的人不能承认它呢?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因素会阻碍人们相信知识的力量,进而产生反智论或愚昧论。其一是向上流通渠道的封闭;其二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简而言之,向上流通渠道封闭指一个社会的成功途径都被既得利益者把持,成功变成“拼爹游戏”,不再依赖知识和智慧。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指不同区域或层次的年轻人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起点上就产生令人绝望的差异,而真正优秀的教育资源只有很少的人配拥有。这样,许多人就陷入了“学不到”或者“学了也没用”的困境,这无疑对社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由此看来,我们既要正确认识知识的巨大作用,也要正视“知识无用论”背后所反映的问题。要想让知识的价值真正体现在人生中、体现在社会中,我个人有如下建议。

其一,大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全社会要崇尚学习知识,充分利用知识经济的浪潮营造一种学习潮流;利用高科技手段让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降低某些专业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的学习门槛,通过文本电子化、语音化等手段促进社会向着持续学习的方向发展。

其二,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我国教育资源呈现东西分布不均、城乡分布不均、阶层分布不均等问题。国家应当继续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待遇,鼓励年轻师范生赴教育欠发达地区任教,让教育弱势群体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其三,丰富和完善教育体系。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改变综合性大学一家独大的局面,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因材施教、政企合作,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实现知识的区别化教学,让人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让人人都能获得发展的最大化。而社会提供良好的公民教育和人文教育,让年轻人在专业教育之余还可以持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形成一线两面的教育格局。

其四,为学习知识的年轻人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上升阶梯。我们不仅要在接受知识方面做到起码的机会公平,我们也要让学习知识后年轻人在社会上有足够的向上流通空间。这样不仅会促使社会良性发展,也会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成长愿景。而这一切也会对鼓励青年人学习学习知识、崇拜知识起到良性作用。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