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教师资格证试题

首页 > 每日一练 > 教师资格证试题

教师资格 每日一练 2024 (7月17日)

湖北华图 | 2024-10-31 09:42

收藏

  教师资格 每日一练 2024 (7月17日)

  1.初中生对物体空间移动以及速度变化的知觉属于( )。(单选)

  A.时间知觉

  B.方位知觉

  C.形状知觉

  D.运动知觉

  2.高中生小刚去年去过长城,至今长城的映像还留在他的脑海中,这种映像属于( )。(单选)

  A.表象

  B.回忆

  C.想象

  D.思维

  3.高级情感是指与社会需要互相联系的情感,其中( )是人们在获取知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单选)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愉悦感

  4.周末的晚上,小明又想去看电影,又想去看球赛,拿不定主意。小明的这种情况属于( )。(单选)

  A.趋避式冲突

  B.双趋式冲突

  C.双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5.某学生既想参加学校足球比赛,为班级争光,又怕自己踢得不好,被同学嘲笑,这体现的心理冲突是( )。(单选)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6.按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把记忆分为( )。(多选)

  A.形象记忆

  B.短时记忆

  C.瞬时记忆

  D.长时记忆

  E.语义记忆

  7.小学生的观察特点有( )。(多选)

  A.缺乏精确性

  B.缺乏顺序性

  C.目的性较差

  D.缺乏深刻性

  E.缺乏果断性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觉的种类。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A选项,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B选项,方位知觉,是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如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觉,属于空间知觉。

  C选项,形状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形状特性的认识,包括物体的轮廓和各部位的组合关系,属于空间知觉。

  D选项,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它依赖于对象运行的速度、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题干中对于物体在空间移动及对速度变化知觉,属于运动知觉,故本题选D。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表象的理解和运用。

  选项A,表象指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映像。

  选项B,回忆是指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

  选项C,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选项D,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根据题干描述“去过长城,至今长城的映像还留在脑海中”,可以得出属于表象,因此选择A选项。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情感的分类的理解。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选项A,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选项B,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选项C,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选项D,为干扰选项。

  题干中描述“获取知识体验到的情感”属于理智感,故本题选C。

  4.【答案】B。解析:选项A,趋避式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B,双趋式冲突指的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C,双避式冲突是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选项D,双重趋避式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题干中,看电影和看球赛两个目标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符合双趋冲突。故本题选B。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的类型。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选项A,双趋冲突,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B,双避冲突,指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个产生的冲突。

  选项C,趋避冲突,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D,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题干中学生既想参加比赛,又怕被嘲笑,就是面对比赛这个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属于趋避冲突。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

  6.【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记忆的种类。按信息保持时间和编码、储存、加工方式不同,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选项A、E,按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综上,本题选择BCD选项。

  7.【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小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特点如下:

  (1)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易受外来刺激的干扰,常常在受新异刺激影响时,注意力就会离开观察的对象;同时,观察易受自身的生理状况和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教育的作用下,观察的目的性将不断提高。

  (2)观察缺乏精确性

  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主要特征或活动的主要过程,对细小部分则缺乏观察,观察不够精确。

  (3)观察缺乏顺序性

  观察时往往只注意事物较突出的特征,如运动的、较大的、对比明显的部分,这样则导致观察无序,观察的结果缺乏全面性、完整性。

  (4)观察缺乏深刻性

  观察事物时,小学生还主要以感性经验为主,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使得观察的深刻性不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表面特征,难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只知道“是什么”,缺乏“为什么”的思考,使观察趋于肤浅,难以上升到理性高度并赋予观察更深刻的意义。

  因此,本题选择ABCD。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