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2.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课外、校外教育要求学校、社会、家庭有机结合,其中学校占主导地位。()
4.教育研究的课题必须来源于教育实践。()
5.对“圆的直径是其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命题学习。()
6.“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7.新课改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8.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9.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
10.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学习中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
12.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了。()
1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14.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的目标达成与否。()
15.教育目的是由人确定的,具有主观性,不具有客观性。()
16.管理学生只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
17.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动机四个过程。()
1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9.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它可以决定人的发展。()
20.宋代时,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参考答案及解析
1.√。
2.√。解析:首先,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其次,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所以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解析:学校是专职教育机构,同时,学校有明显的教育优势,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
4.×。解析:教育研究的课题可以来源于教育实践,也可以来源于教育理论。
5.√。解析: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命题学习,题干描述的是判断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6.√。
7.×。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8.×。解析: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9.×。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可以说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学校的出现则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10.√。解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所以说作为教材主体的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12.×。解析: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评判对与错,它还具有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等功能。
13.×。解析: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
14.√。解析:终结性评价重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5.×。解析:教育目的是人们的教育理想,虽然属于意识范畴,但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所以说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观性。
16.×。解析:管理学生不仅是学校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7.√。解析:考查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18.√。解析: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9.×。解析:环境可以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但是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不是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20.×。解析: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的时间是在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