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公务员考试已进入考前复习阶段,湖北人事考试网(http://hb.huatu.com/)将及时更新湖北公务员、湖北政法干警、湖北公务员、湖北事业单位等招考资讯。考生敬请关注【2017湖北公务员交流群1:205374853】,咨询电话:027-87870401
近年来省考常识对科举的考察越来越多,而且不断地变化着考试的方式。对科举的考察,我们重点分三类:第一,考察科举发展历程的;第二,考察科举的对应级别的;第三,考察与科举相关的诗词歌赋的。其实不只是在湖北省考中多次考察,科举在选调生和事业单位考试中也常常遇到。我们重点来看一下省考中科举问题是怎么出题哒。
考点一、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1.诞生于隋朝: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1)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2)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3)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宋代是继续发展
宋朝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考试方法采用糊名法。
4.明朝时发展到鼎峰:
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5.废除: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6.科举制度的影响: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考点二、科考级别
科别/内容 | 院试(童试) | 乡试(秋闱) | 会试(春闱) | 殿试 |
考场 |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 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 | 京城贡院(礼部) | 皇宫(宫殿) |
主考人 | 各省学政 |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 钦差大臣 | 皇帝 |
参加者 | 童生(儒生) | 生员及监生 | 举人 | 贡士 |
中者名称 | 生员(秀才、茂才) | 举人 | 贡士 | 进士 |
日期 | 三年之内两次 | 子、夘、午、酉年八月(桂榜) | 乡试次年三月(杏榜) | 会试同年四月(金榜) |
第一名 | 案首 | 解元(解首) | 会元 | 状元(鼎元) |
第二名 | 2-10名为亚元 | 榜眼 | ||
第三名 | 探花 |
2015年的省考就出现这样一道题: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假如古代某位考生在参加某级科举考试中获得“解元”,即该级考试第一名,那么,他之后通常应参加的更高一级考试是( ?)。
A.乡试 B.殿试 C.会试 D.童试
【答案】C
【解析】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本题考察的是乡试上一级的考试。故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三、相关诗词
1、词语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窦仪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蟾宫折桂:成语,汉族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沆瀣一气:北宋钱易的《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宗乾符二年的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他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另眼相看,把他取为进士。于是一些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独占鳌头:中国常用成语,科举时代称中状元,据说皇宫殿前石阶上刻有巨鳌,只有状元及第才可以踏上迎榜。后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皇榜;题名:写上名字。
在2013年的省考中考过这样一道题目:
下列选项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的一组词语是()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答案】C
【解析】“连中三元”是指应试举子在三级科举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五子登科”出自《宋史·窦仪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名落孙山”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三个成语均与科举考试有关,C项正确。A、D两项错误,“桂冠”多作为光荣的称号,也比喻冠军,与科举考试无关;B项错误,“问鼎中原”是指称霸天下,与科举考试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
2.诗句
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唐代 白居易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代 赵嘏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代 孟郊《登科后》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代朱 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 赵恒《劝学诗》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名落孙山”一词由来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代 周匡物《及第谣》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元代 高明《琵琶记》
在2015年省考题中考过这样的一道题:
下列诗句背景与科举制实行无关的是()
A.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B.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C
【解析】A项,“慈恩寺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是白居易27岁时参加科举,考中之后与其他同僚一起到西安的慈恩塔下游玩,所写的诗。表现了作者当时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心情。因此与科举制度有关。B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长策”指科举制度,因此与科举制度有关。C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语出颜真卿《劝学》,意为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朝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这两句诗也成为千古名句。“春风得意”原指读书人考中后的得意心情,现在一般形容事情办成功,达到目的后那种得意洋洋的情态。与科举制度有关。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