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务员行测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行测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寒窗苦读数十载,金榜题名折桂枝

湖北华图 | 2015-11-03 11:53

收藏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即将到来,湖北华图(http://hb.huatu.com/)全力助考,更多招考资讯、报考答疑请考生加入【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 452213754】,咨询电话:027-87870401,湖北华图预祝各位考生在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心想事成!

  国考报名已然结束,认真备考,所向披靡,金榜题名!小编似乎看到了成千上万的考生蓄势待发,当然,可能武汉要堵车了。说起这国考,觉得跟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类似之处,都是通往仕途,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自隋唐以来,科举成了人们往上走的最重要的途径(当然你要是有个好爸爸,或是你特别能打,那另当别论),甚至可以说,这140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科举衍化出来的历史。毕竟,在朝,几乎所有的官员都是从科举中走出来的,你要是不考个进士,就算你业务能力再强,也只能当个“小吏”,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官员跑腿的临时工,只有考上了进士,你才能有个正式的公务员身份。在野,几乎所有的民间文化,比如评书、戏曲,也都是这帮读书人创作出来的,什么才子佳人、书生小姐,口味重的还有这个狐那个妖,无不是由读书人进京赶考演绎出来的。

  而且在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像小编的父母一致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样。)寒窗苦读之人不计其数,取得功名的寥寥无几,名落孙山的比比皆是。据记载,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入古代科举制度的点点滴滴。

  一、历史篇

  隋代起实行科举。因分科取士,故名科举。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临时举行),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童子等五十多种,明经与进士为主要科目,进士最为难考。至宋代渐只进士一科独秀,确立了地方、中央、皇帝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建立了锁院、糊名、誊录等具体规章。明代科举制发展成熟。学校成为科举必由之路,府州县学为地方学校,学生称生员(俗称秀才)。考中生员称进学,未取得生员资格者称童生,又分别称老友、中友。进学须经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一省提学主持的院试,总称童试或童子试。进学后分发到府学、县学学习。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监生,多由生员被荐举人学,可直接做官。

  清代科举与明代基本相同。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

  二、称号篇

  取得相关资格的生员参加一省举行的乡试。考场称贡院。考三场,第一场为“四书五经”,用八股文。第二场为试论、判语、诏、诰、表等应用文体,第三场为与时务相关的试策。每场三天,一切活动均在号房,分别在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举行,又称秋闱(闱指考场)。有严格的回避、誊录、阅卷、复核、封存程序。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举人可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在二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举行,又称春闱。内容基本同乡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于三月十五日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不黜落,只重排名次,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连中解元、会元、状元者称连中三元。

  三、成语篇

  1、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2、开科取士: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3、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4、大魁天下:大魁:指旧时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即状元。指中了状元。

  5、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6、小题大作:小题:明清科举考试,以四书文句命题。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7、攀蟾折桂:攀登蟾宫,折取月桂。喻科举登第。

  8、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昆山:昆冈,古代产玉的地方。桂花林中的一枝花,昆山中的一块玉。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9、十年窗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10、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

  11、郤(xi,四声)诜(shen,一声)高第:比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晋郤诜举贤良对策试,为天下第一。见《晋书·郤诜传》。后因以“郤诜高第”喻指科举高中,荣登榜首。

  12、年谊世好: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

  13、暴腮龙门:象鱼仰望龙门而不得上一样。科举时代比喻应进士试不第,后也比喻生活遭遇挫折,处境窘迫。

  14、连中三元: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15、一举成名:原指一旦中了科举就扬名天下。后指一下子就出了名。

  16、月中折桂:在月亮中折桂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17、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18、杨穿三叶:《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19、及第成名:及第:科举时代考试中选。通过考试并得到功名。

  20、白蜡明经: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21、蟾宫折桂:蟾宫: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22、沆瀣(hàngxiè)一气: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23、郤/郄诜丹桂:晋郄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见《晋书·郄诜传》。后因以“郄诜丹桂”喻科举及第,获得功名。

  24、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25、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26、诗成得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27、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代考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28、风檐寸晷:风檐:不能蔽风雨的场屋;晷:日影,时间。在不蔽风雨的破檐下争取一寸的时光。形容旧时科举考试的紧张状态。

  29、夺锦之才:夺锦:相传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赏锦袍。指科举及第或竞赛优胜者。也用以称赞文才出众或被宠赐。

  30、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31、京解之才:京解:科举时代的进士和举人。旧指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

  32、朱衣使者:指科举考试官。

  33、异路功名:旧指没有科举考试,凭功劳而得到的官位。

  34、高步通衢:衢:大路。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同“高步云衢”。

  35、文选烂,秀才半:文选:指《昭明文选》。意思是熟读了《文选》,就可以成为半个秀才。讽刺科举取士的话。现也含有熟读诗文对写作有益之意。

  36、三元及第:三元: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及第:科举应试中选。从乡试到殿试都考中第一名。

  37、高步云衢:步:行走;衢:大路;云衢:云中大路,比喻显位。原指官居显位。后也指科举登第。

  38、攀援桂枝:旧指科举及第。

  39、龙标夺归:科举时代指状元及第。

  40、寸晷风檐:晷:日影;寸晷:阳光少;风檐:透风的房檐。阴暗透风的房檐。形容科举时代考场中的苦状。

  41、屡试不第:第:科第,科举考中者的等第。多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

  42、五子登科: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子登科后来成为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下列哪组词语都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有关?( )?】

  A.蟾宫折桂、桂冠、连中三元

  B.问鼎中原、独占鳌头、蟾宫折桂?

  C.连中三元、五子登科、名落孙山

  D.金榜题名、桂冠、独占鳌头?

  答案提示:桂冠:把月桂树的枝条或花环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的象征,后来习惯以桂冠作为光荣的称号,也比喻冠军。荣膺桂冠,表示光荣地获得了最高的荣誉。源自于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和达芙妮》。问鼎中原,不解释了吧。。毕竟武侠小说、宫廷剧中里面有好多西域番邦异族啥的想要到中原来。。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最后,加油!加油!加油!!!!希望努力会有时,蟾宫折桂枝!

  ——相关阅读——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报名入口|资格审查时间|专业对照表|准考证打印流程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职位表|湖北职位表|2016国考报考大数据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笔试培训课程|网络课程|辅导图书|国考Q交流群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指南
报考指南 招考公告 报名入口 大纲解析 职位表 报考流程
综合答疑 考试时间 准考证打印 专业分类目录 照片调整工具
备考资讯 每日一练 历年真题 考试用书 备考资料 备考攻略
辅导课程 红领培优 疯狂70晚 备考课程 公考争霸赛 微信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