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①我们通常看到的悬索桥的基本特征是:加劲梁悬吊在钢缆上,钢缆两端用锚碇固定
②地锚因地制宜放置在不同的空间里,有的直接安置在地面或者深藏在地下,有的固结于沉井的基础之内或利用桥头地形锚固定在山崖岩层中
③悬索桥通常还会建造两个高塔,目的是为钢缆提供中间支承,使塔、墩固结,融为一体
④悬索桥上部结构包括钢缆、塔、加劲梁及吊杆,下部结构包括支承塔的桥墩、锚固钢缆的锚碇及锚台
⑤锚碇用大体积混凝土做成,有地锚和自锚两种
⑥自锚通常是将钢缆锚固定在加劲梁表面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⑤②④⑥③
B.③①④⑤②⑥
C.④①⑤②⑥③
D.①⑤⑥④②③
解析
第一步,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③中有“还会建造”,属于补充类描述,不适合做首句,排除B项。
第二步,观察选项。A项与C项将⑤②捆绑,D将⑤⑥捆绑。⑤描述有地锚和自锚两种,所以后面应该接地锚问题,而⑥说的是自锚,不符合行文逻辑,排除D项。A项和C项⑤②后面分别是⑥和④,阅读发现④并没有描述地锚与自锚的相关问题,排除A项。⑥在说自锚问题,符合行文脉络。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文段出处:沅江市人民政府科普宣传《悬索桥的设计奥妙》
2.(单选题)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不同:左脑先理解后记忆,记住慢、遗忘快,更适合记忆的消化、吸收;而右脑则会将语言变成图像,可以大量、快速地记忆,且记忆质量很高,一旦记住就很难忘掉。也就是说,当右脑分析一个词时,比如阅读到“猫”这个词时,就会自动在右脑影像库中搜寻猫的形象,然后将猫这个词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加深印象。如果是分析一句话,比如“猫在睡觉”,影像库中可能出现的就是一只猫在太阳底下蜷成一团睡觉的图像,或许还夹杂着轻微的鼾声。因此,语言对大脑会有更进一步的刺激,所以听书有时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声音的符号化。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听书比阅读对大脑的要求更高
B.听书没有阅读容易集中注意力
C.听书和阅读都是对信息的处理
D.听书时大脑会将语言变成图像
解析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章,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先介绍了我们在阅读时,大脑左右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冒号后具体解释说明。其后举了个例子,即右脑分析一个词时,会自动将词语与它的图片链接在一起,加深印象。最后通过“因此”总结文段,听书有时比阅读还多出了一道工序,即声音的符号化。话题落在尾句,强调“听书”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即“听书”比“阅读”的工序更为复杂,下文也应该围绕这个话题继续展开。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与尾句话题落脚点一致,可能是下文论述的内容。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注意力”的话题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C项:偏离文段的话题,文段话题落在了“听书比阅读的工序更为复杂”,强调的是听书和阅读的“不同”之处,而C项侧重的是听书和阅读的“相同”之处。D项:对应“比如阅读到‘猫’这个词时……”,前文已经论述,后文不再论述。
文段出处:《听书太被动,看书才有用?》
3.(单选题)________________。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画家借用西方的一些画法创作山水画,大多不太成功,也很难得到国人的认可。在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是李可染和赖少其。他们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年轻时向传统大家学习,精研书法,长期写生。在打牢传统的各种基础后,李可染将光引入艺术表现,尤善用积墨画逆光;赖少其学习西方印象派等画法,借鉴西洋画的着色方式,和传统融合得很好。所以,他们笔下的祖国河山仍然体现出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中国精神。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西融合是二十世纪中国画面对的世纪课题
B.中国画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内在发展逻辑
C.中国画家借鉴外来艺术时需有良好的传统功底
D.借鉴西洋画艺术手法取得成功的中国画家很少
解析
第一步,分析横线处上下文语境。横线位于段首,起到统领全文或引出话题的作用。后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很多画家借用西方的画法创作山水画却没有取得成功。之后列举了做的比较成功的两个代表李可染和赖少其,两位都善于将西方的画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从而既融合了西方精巧的技法,又保存了雄浑厚重、大气磅礴的中国精神,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故文段主要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画家都在不断尝试中西画法的融合,且出现了成功的案例。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与后文话题一致,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未提到中西方的融合,话题不一致。C项,文段强调的是中西方画法的融合会让画作更上一个台阶,而非单纯强调如何才能更好借鉴外来艺术。且文段强调的是西方绘画,而非外来艺术。D项,偏离中西融合这一话题。
4.(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运用正确的是:
A.“两横三纵”快速路投入使用后,长春市交通会更加顺畅,从赛德广场到前进大街的行驶时间估计大体只需十多分钟
B.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
C.对于公务员考试来说,英语考试并不是必然的,因为只有个别岗位对英文水平有要求
D.一来到台北,我们就径直来到101大厦看夜景。此时的台北灯火阑珊,显得尤其迷人
解析
第一步,分析提问方式,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正确使用。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语义重复。“大体”是大概、基本上的意思,与“估计”意思重复,可删除“大体。”B项说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都是看得清楚的,“明显”指清楚地显露,容易让人看出,运用恰当。C项“必然”指事情一定是这样,“英语考试”与“必然”搭配不当,应改为“英语考试并不是必须的”。D项“尤其”表强调,并在强调中包含着比较,句中并没有将台北的灯光与其他城市的灯光进行比较,可把“尤其”改为“特别”。
因此,选择B选项。
5.(单选题)理解视知觉工作机制的传统观点可追溯至16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大脑会首先构建一个外部世界的镜像模型,之后在大脑内,我们像看电影一样地观察这个世界。据此观点,倒置眼镜会使内在的镜像模型也发生倒置,大脑根据这个倒置的镜像产生视知觉。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一解释,德根纳就是其中一个。他在实验进行到第30天时体验到的视觉现象使他彻底站到了笛卡尔镜像论的对立面。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视知觉的工作机制
B.德根纳的实验结果
C.倒置眼镜的工作原理
D.笛卡尔镜像论的缺陷
解析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段,重点分析尾句,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文段先说了笛卡尔对于视知觉工作机制的镜像论解释,然后提出有人质疑这一解释,德根纳为质疑者之一,最后说德根纳的实验结果现象跟笛卡尔的镜像论观点相反。文段话题落在尾句上,前文已经介绍过笛卡尔镜像论,那接下来应围绕“德根纳实验现象”展开论述。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视知觉的工作机制”是文段第一句提到,非尾句话题,不符合话题一致。C项:“倒置眼镜的工作原理”是笛卡尔的研究结果,已受到质疑。D项:“笛卡尔镜像论的缺陷”是为了引出德根纳的实验结果,与尾句话题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