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单选题)下列植物与所属树种对应不正确的是:
A.云杉——针叶林
B.桂花树——灌木
C.杨树——阔叶林
D.玉兰树——乔木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植被对应树种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桂花树为常绿乔木或灌木,即桂花树具有灌木形态和乔木形态两种,灌木形态在南方较为常见。桂花树品种繁多,故并不是所有的桂花树都是灌木。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A项: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群种组成的各类森林的总称。常见针叶林有云杉、冷杉、落叶松、松树等。
B项:灌木是指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的低矮树木。常见灌木有玫瑰、杜鹃、牡丹、黄杨、沙地柏等。
C项:阔叶林是指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树林,分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常见阔叶林有杨树、梧桐树等。
D项:乔木是指有一个直立主干、树身高大的木本植物。常见乔木有木棉、松树、玉兰树等。
7.(单选题)下列诗句对应的节气中,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天中的白昼短于黑夜的是:
A.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地理常识。
第二步,我国处于北半球,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在夏季是昼长夜短(3月21日——9月23日),在冬季是昼短夜长(9月23日——3月21日),在春分和秋分为昼夜平分。D项“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窗前木芙蓉》。诗句中“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在1月5日-7日之间,故是昼短夜长。D项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A项:“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诗句中“谷雨”是指的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故昼长夜短。A项错误。
B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指的是白露节气,时间点在每年9月7日到9日,故昼长夜短。B项错误。
C项:“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诗句中“清明”时间在4月4日—6日,故昼长夜短。C项错误。
8.(单选题)吉林省盛产驰名中外的特产,如长白人参、黄松甸灵芝、梅花鹿茸、林蛙油、黑木耳等。假如吉林省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参加土特产展览会,请你为此次文化交流拟一个主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求同存异,文化共享
B.面向世界,为我所用
C.弘扬传统,推陈出新
D.相互尊重,因地制宜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第二步,中国和外国的国情虽然不同,但是文化上的交流是不冲突的,根据题干“吉林省应邀到”可以知道,这是我们拿着吉林省的优质土特产前去交流,属于拿出好东西去分享的举措,属于文化共享中的相互借鉴、相互共享、相互依存。所以“求同存异,文化共享”符合题意。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为我所用体现的是单边主义,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C项:题干中没有描写推陈出新的表达,只是拿着传统的优质土特产去交流,没有体现出“出新”。
D项:因地制宜是按照自己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题干中强调去交流,属于拿出好东西与你共享,而不是去让美方因地制宜搞生产,因此与题干不符。
9.(单选题)婴儿的以下行为属于本能的是:
A.说话
B.走路
C.笑
D.吸奶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常识。
第二步,无条件反射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反射,也叫本能行为。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抚摸一下新生儿的面颊或接触其嘴唇,他就会转头张嘴,开始吸吮动作。这个重要的反射能使新生儿找到或吃到食物,在出生仅半小时的、醒着的新生儿身上可观察到这处反射。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后天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参与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动物通过后天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适应复杂环境的学习能力。说话、走路和笑都是后天行为。
10.(单选题)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机关中,( )有权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全国政协
D.国务院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国家机构知识。
第二步,根据《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D项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