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武汉事业单位交流群:180664814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
2. (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3.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因素 B.社会条件
C.主观努力 D.成熟机制
4. 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的标准是( )。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规律 D.教育原则
5.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依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6.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
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7. 教学过程阶段的中心环节是( )。
A.领会知识 B.巩固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8. 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地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的
知识的一种方法称( )。
A.讲授法 B.实验法
C.参观法 D.演示法
9· 在德育过程中,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那就违背了( )
原则。
A.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
B.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C.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D.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10·在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得比较多,一是t·教学中心,,的领导
方式,另外一种是( )的领导方式。
A.“学生中心” B.“教师中心,,
C.“教育中心” D.“集体中心,,
11·20世纪20年代,抱着教育救国思想,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
范,实践生活教育理论,著有《中国教育改造》的教育家是( )。
A.鲁迅 B.徐特立
C.陶行知 D.梁启超
1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
A.单一性 B.多重性
C.模糊性 D.低级性
13·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
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 D.复式教学
14.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5·“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16.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 )。
A.公正评价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权 D.名誉权
17.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现
18.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A.文化知识教育 B.艺术教育
C.读写算教育 D.军事体操教育
19.教育的本体功能之一是( )。
A.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促进生产发展,服务经济建设
C.对政治经济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D.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进程
20.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 )。
A.原始社会时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二、填空题
1. 库姆斯等人陈述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所主张非学样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
思潮的代表。
2I——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
形态。
3.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
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4. 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系统的形成。
5. 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生产于“壬寅学制”及 。
6.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 。
7. 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为师”, “以——为师”。
8.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是 。
9. 《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的教育代表作。
10.法国启蒙家卢梭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在 一书。
11.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化和教育的——化。
12.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3.德育过程是由——、——、——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的特征。
2.简述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3.教师怎样正确使用教科书。
4.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5.何谓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7 .
2.试述马克思主义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 A【解析】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式,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
度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故可判断学校
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初期。
2. C
3. D【解析】格塞尔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的成熟机制,具体论证见格塞
尔“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
4. A S. B 6. D 7. A
8. D【解析】见大纲中对演示法的解释。
9. C
10.D【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对班主任工作考评和教学成绩挂钩,导致学生班级管理实践中
“教学中心”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运用比较多。
11. C 12. B 13.D 14. C 15. D 16. B 17.
B 18.D 19.D 2
o.C
二、填空题
1. 伊里奇
2. 校园文化
3. 弗洛伊德
4. 学校教育
5. 癸卯学制
6. 助产术
7. 僧、吏
8. 普通教育学
9. 洛克
10.《爱弥儿》
11.民主、普及
12.入学条件、学习年限
13.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三、简答题
1.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儿童对学习的价值了解不深,对学习
和游戏也难以分得很清楚。教师应尽快使儿童认识到学习不完全是游戏,而是一项认真
的工作。
(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很多小学生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
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对学生打的分数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取得高分成为很多小学生学习
的主要动力。
(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
相对较弱。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
. 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是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满足感常伴随着教
师的夸奖而增强。
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角色。一般来说,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处于社会主导地位的道
德观、价值观。
(2)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
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启发他们的智慧,
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
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4)管理者角色。教师肩负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责。
(5)父母与朋友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
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
起分担痛苦与优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
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要不断创新。
3.教师正确使用教科书应做到:
第一,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
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
第二,透彻理解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备课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法调动一切
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授受的信息。
第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
第四,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知识基础等实际情况,灵活引进适合学生年龄特
征,学生能理解的有关学科的新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五,能结合本地区的需要,适当补充本民族、本地区的乡土教材。
第六,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好教科书。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科书
的能力、方法和习惯,防止学生产生把教科书丢在一边,单纯地记笔记、抄笔记的倾向。
4.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
造它;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
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5.(1)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
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
(2)主题班会的主要形式
①主题报告会。选定一个主题,请人作专题报告。这种形式,听者处于被动地位.具
有灌输性。
②主题汇报会。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活动(如参观、读一本书、访问等)以后.班主 ”
任组织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在班上交流汇报。这种形式具有交流性。
③主题讨论会。为解决某一问题或达成某种共识而进行的讨论会。这种形式具有广泛
的民主性。
④科技小组制作或成果展评会。这种形式具有明显的竞技性。
⑤主题竞赛。如智力竞赛、演讲比赛、跳棋比赛等。
⑥主题晚会。如诗歌朗诵会,野营晚会等。
四、论述题
1.(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特定社
会中的教育之所以能与特定社会文化体中的其他方面共存一体,主要是因为它们经过长期的
历史共生与磨合,已经社会性地筛选掉不相适应的部分,并将其余部分组合成一种特定的相
互适应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尽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又在此过程中变化与发展。教育与文化在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过程中,不断按照各自的运动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开始时。来自
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本体运动只产生一些渐变性的影响,当这种渐变积累到超出先前两者关系
划定的界限范围时,就会引起突出性变革。出现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相互适应关
系,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
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
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
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
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
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