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军队文职公共科目知识点梳理100个(一)
第一章 政治
马克思经典著作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它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所剥削。
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阐明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主要体现在: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物质与意识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意识
意识的起源过程的三个决定性的环节:其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二,由刺激感应性到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其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意识的本质:①意识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载体。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如下: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核心,它是世界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点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主要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机构和政党、社会集团等。在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要素起支配作用。
(2)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阶级性和独立性。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着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主要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基础,所以又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便走向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垄断的本质是通过联合来操纵并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以致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新的变化有:
1.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资本家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建立并实施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3.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4.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法制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