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一)商品的二因素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
2. 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在各种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3.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三) 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四)货币的职能
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 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易的延期或不同步。
4.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5.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