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目前,老年人网络参与正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第47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6月,我国50岁以上网民群众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到26.322.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60岁以上网民近1亿人。数字支付、网上预约看病、扫码点餐、健康码等级......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可能格外困难。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老年人无健康码出行受阻的新闻屡屡引发热议。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因为“数字鸿沟”的存在,加速与社会脱节。
【背景事件】
2020年11月21日,一则视频在网络传播后引起网友广泛讨论。视频中,一位老人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某银行一网点办理社保卡相关业务。因为需要进行人脸识别,家人只好将老人抱起来。人脸识别所需时间并不长,但从老人弯曲的膝盖和撑在柜机上的双手可以看出,过程体验并不舒适。第二天,涉事银行登门道歉。连日来网上网下线上线下的讨论,则将公众的注意力从事件本身转移到了老年人普遍遭遇的“数字困难”、数字鸿沟上。
【试题模拟】
当前科技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一些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给生活造成了不便,。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表明对“数字鸿沟”的重视态度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和便捷度。但是有些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移动手机,尤其是在当下防疫常态化阶段,他们不会扫描健康码,不会移动支付,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仿佛被遗忘。对于这些老人,我们应该予以重视,让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
阐述 “ 数字鸿沟”有哪些消极影响及问题?
一方面,老人在日常出行时不管是乘车扫码、预约挂号、扫码支付都会非常困难;另一方面,老人心里也会产生落差和,心里排斥抗拒心理。
分析问题
1.老人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适应能力也不是很强。老年人由于身心特点、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从而对高科技产生了畏难心理和恐惧心理,因为不会甚至安全问题而不愿意使用。
2.想学但是没人教,学不会。老年人对智能设备与智能生活的适应过程比年轻人慢。部分子女对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缺乏耐心,虽然一些地方和网络平台已经开始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服务,但是为老年人提供具有普惠性的服务依然困难。
3.企业在研发智能产品时只注重当代中青年人的使用习惯,而忽视了老人。比如操作复杂,APP植入广告多,容易下载到垃圾信息导致手机卡顿,体验感不是很好,同时为老年人带来不便。
制定合理的对策
1.主动学习。老年群体应该积极转变观念,客服守旧思想,更新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并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认真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和知识,加快融入数字社会。克服对于互联网的焦虑情绪,进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2.动员社会及家人的力量。帮助老年人共享科技红利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年轻人特别是子女,要少当“低头族”,多帮老年人熟悉新设备、新技术。既能拉近亲情,也能使老年人更多地了解数字化的功能。
3.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开设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化产品使用培训班、兴趣班等;对于老年人比较多的社区,可以由社区工作者牵头,鼓励大学生志愿者走进社区或者现场讲座的方式,一对一、手把手教老年人使用数字产品,耐心的教老人们使用智能化设备,让老年人现学现用。
4.科技和人工服务并存。对于一些基础服务,比如挂号、扫码支付、健康登记等服务,还是要持续地设立人工窗口,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相应服务,在线下也可以办理相关业务。这样,才能够让老人们更加暖心,感受到时代的关爱。
5.企业创新研发。智能手机、APP运营商等在产品研发和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市场调查,要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开发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适老化”产品,比如操作简便的终端、简化应用程序使用步骤及界面。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遇到的数字鸿沟问题,也能够带动老年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