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务员高分技巧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高分技巧

2015年国考备考:公务员片段阅读之行文脉络

华图教育 | 2014-07-22 16:09

收藏

  相关推荐:2014年湖北公务员体检公告汇总

  课程推荐:2015年国考暑期夏令营

  行文脉络也就是作者或者命题人在写文段的时候的一个大体框架结构。有的文段比较长,有的文段较短,但是每个文段都围绕一个核心话题或者对策来展开,这个时候文段的各个分句之间就必须去区别侧重点才能确定文段的主题句。在公务员考试中,我们通过把行文结构归类为一下五种: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分分结构。

  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文段开头提出一个问题或者说明了一种情况,第二句开始在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一般是提出对策或者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文段开头提出问题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尾句的对策是重点也就是全文的主题句;第二中,文段开头提出了一种观点,之后是在解释说明或者进行原因推断,文段最后重申了观点的内容。文段首尾句的观点都比较重要,所以正确答案必须包含首句和尾句的所有内容,也就是对首尾句做全面的概括。

  例1.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公产过剩的矛盾。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解析】B。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句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管制度如何,在初次分配中总有收入差距。接着开始分析造成的原因,即市场经济中资本参与分配,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引导结论的关联词之后是重点,通过有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差距解决问题。最后是由“否则”引导的反面论证,重点在“否则”的前面,B项是文段重点的同意替换。故正确选项为B项。

  例2. 一般来说,一个社会的监督体系是由多方面力量组成的,媒体监督不应成为其中的主要力量,更不应“一枝独秀”,因为这个体系还应该包括公众监督、制度监督等多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使整个体系出现明显漏洞。单纯依靠一种监督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安全”的,因为不同的监督力量,在整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媒体监督相对于制度监督等方式而言,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不仅受制于是舆论环境,而且监督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对象的态度。因此,将整个社会监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媒体身上,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这段文字针对的主要问题是:    
A.目前媒体监督被赋予过多的期望          B.社会监督未引起监督对象的足够重视    
C.媒体监督的效果尚不理想                      D.强制性监督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解析】A。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的话题是围绕“媒体监督”来展开的,那么“媒体监督”就是文段的主体,根据主体排除法,凡是主体不一致的直接排除B、D项。文段首句和尾句表达了媒体监督不应该“一枝独秀”,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媒体监督上是不现实的,同意替换得出A项。
  总分结构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提出观点-----举例论证。例子的典型格式为:比如、例如、以……为例;还要注意一些隐性标志,诸如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情况都在是举例论证。例子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而是为了论证观点、支持观点的。观点才是重点。

  第二种,提出观点-----解释说明。观点是文段的主旨句,解释说明的部分通常会出现一些典型标志,比如表示原因的关联词或者句式出现,或者出现一些标点符号,典型的是“:”和“--”,解释说明的部分是为了说明观点是,不是文段重点内容,略读即可。凡是围绕解释说明部分的选项可直接排除。

  例1. 人类思维进化的顺序,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语言。粗粗了解一点文物史的人都知道,早起文明及其器物上只有图形,如世界各地的史前壁画,如半坡陶器上的鱼纹、人脸等。没有文字,因为语言能力不发达。语言能力发达以后,才有文字,人类文明才真正脱离原始阶段。而文字的进化本身也循同样过程,最初是图形,不脱具象,涵盖力很有限,慢慢离开图形阶段,真正成为文字,表示人的语言能力愈来愈深刻,思维愈来愈独立。     这段文字谈论的主题是:   
A.研究文物史的意义   B.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   
C.史前文明的表现形式  D.人类思维的演变过程

  【解析】D。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句的内容为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图形到语言的变化过程。这是一个观点句,同意替换得出D项。之后是举例论证的部分,分别从史前壁画和半坡陶器上的鱼纹、人脸等图形慢慢变化出现了语言;从具象的文字到抽象的语言这个发展过程,都是论证文段首句的。例子不是重点,首句的观点才是重点。

  例2. 收入分配是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的结果,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其实质就是改革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其相关制度。收入分配改革,从严格意义而言,并非是“均贫富”的改革,而是使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更加靠近公平、公正和正义的改革,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平等发展机会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改革。有了起码的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有了可以为社会成员提供平等发展机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   B.收入分配改革的背景   
C.什么是真正的社会公正  D.什么是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解析】A。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首句中出现“因此”引导结论,改革收入分配的实质是改革政治经济政策及其制度这一核心观点。第二句到文段结尾都是为了解释说明观点的,解释的部分不是重点,直接排除D项。文段的主体为“收入分配改革”,根据主体法,主体不一致的直接排除C项。正确选项为A项。
  分总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列举现象-----解决问题。文段开头出现:比如、例如、以……为例,或者出现一些数据、年份、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就是典型的列举现象,往往通过这个现象反映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部分通过提出一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往往会出现诸如“务必”、“需要”、“应该”、“取决于”等词汇。解决问题的部分才是文段的重点。

  第二种,列举现象-----提出观点。在列举了大量现象之后,尾句往往总结出一个观点。在结尾处分为两种情况:结论型结尾,也就是在尾句会出现“因此”、“综上所述”、“使得”、“导致”、“最终”等结论性引导词;指代型结尾,即是在尾句的开头会出现“这”、“这些”、“此”等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上文的内容作总结。观点才是文段的论述重点,现象的出现只是为了引出之后的观点,所以现象不重要,围绕现象的选项直接排除。

  例1. 审计部门的审计,只是对相关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但是问责的权力并不在审计部门,他们的职责是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移交给司法等相关部门去查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了其他部门依法依规的后续处理,那么审计部门所做的工作就会付诸东流。公众呼吁“审计清单之外还应该有一个问责清单”,原因正在于此。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恰当的是(    )    
A.审计部门的职能范围有待拓宽                 B.审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流程透明    
C.问责程序是审计工作发挥效用的保障     D.公众对审计、问责机制的建议应受重视

  【解析】C。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开头指出,审计部门负责对相关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监督,却没有问责权利,所以发现问题之后只能移交其他部门处理。如果其他部门不跟进,问题就会被搁置,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尾句中出现“应该”引导条件,加入问责清单这个措施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同意替换得出C项。

  例2. 在美国,学术界、工业界、主管部门和多数消费者倾向于认为用豆浆代替牛奶是一种更健康的选择。不过,绝大多数西方人很不喜欢豆味,所以美国的豆浆有一步去除或掩盖豆味的操作,而中国人就会觉得这样一点儿豆浆味也没有。对奶味的偏好和对豆味的排斥,是豆浆在西方不够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此外,豆浆在保存过程中比牛奶容易发生聚集下沉,这也给豆浆成为牛奶那样的方便食品带来了难度。保存难度高,加上市场需求量不是那么大,导致美国豆浆的价格远远高于牛奶。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对比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豆浆口味的不同喜好     B.剖析豆浆在美国市场上价格偏高的原因    
C.探究豆浆在西方市场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D.指出豆浆打入美国市场所必需的技术手段    
       【解析】B。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开头指出美国官方认为豆浆替代牛奶是更健康的选择,但是存在西方人讨厌豆味和保存难度高这两个因素。尾句中“导致”为结论性引导词,结论只重点,强调美国市场豆浆价格很高同意替换得出B项。
 

  分总分结构是言语片段阅读当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语言结构,这种结构重点在观点部分或者解决问题的对策部分往往在文段的中间,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往往都是一些现象的铺垫或者具体的解释。

  例1.“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给了懒人正大光明的借口,给了懦夫逃避现实的理由。可残酷的是,生活不相信借口,竞争没有理由。换个环境不如换个心情,与其精神胜利,不如自我激励。换个环境,就像把淡水鱼放进海里,空间是大了,可是命也危矣。苛求环境,不如苛求自己,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地球不会老围着你转--除非你是太阳。     最能概括上面文字内容的一句话是(    )。     A.环境永远都不会恰合你意     B.苛求环境不如苛求自己     C.处处都留人,只是人不在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解析】B。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开头援引观点“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为懒人逃避现实提供了理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具体解释,通过一个比喻表现的十分形象。之后得出文段总的观点“苛求环境,不如苛求自己”,文段结尾是通过原因分析进行具体解释。根据原因推断法,原因本身不重要,原因前面的观点才重要。故正确选项为B项。

  例2.我们有走向国际舞台的好导演,也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作家,但是世俗社会的艺术趣味并不如艺术家那般乐观,或者说饮食众生们对生活的诗意关怀还不够 。这样的情形是否提示我们不妨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 ,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即使对于那些专攻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人也还是有意义的 。想一想,人们除了吃喝拉撒的本能以外还是应该有些别的奇妙的东西,而这些人们可以从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获得。     这段文字论述的核心观点是( )。   
A.人们应当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汲取人文营养    
B.经典的诗歌散文、优美的诗情画意可以带给人们别的奇妙的东西    
C.不读诗和散文的人恐怕得不到奇妙的东西    
D.阅读诗和散文、品味诗情画意、能关注生存状态的人气质与众不同    
       【解析】A。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开头指出中国不乏好的导演和作家,“但是”转折之后指出问题所在:世俗社会缺乏艺术趣味,对诗意的关怀也不够。第二句,通过“多阅读点儿古典的东西,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人文营养”这个对策解决问题。尾句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说明,不是重点。文段中间的对策才是重点,故正确答案为A项。

  片段阅读的部分,按宏观的角度可以分为几种结构,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等情况,那么如何去区分“总”、“分”成为掌握此种解题方法的关键。总的部分肯定是文段的核心观点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对策,而分的部分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几种辅证部分,比如:援引观点、背景铺垫、举例论证、反面论证、原因推断等。辅证的部分往往是为了观点服务的,所以辅证部分本身不重要,略读即可,围绕辅证部分展开的选项直接排除。

  以上几节我们分别讲解了其他几种结构,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一下分分结构,也就是并列关系。分分结构顾名思义就是文段中的各个分句之间是一种同等重要,不从属的关系,既然文段内容不分主次,我们就需要对这个文段做全面的概括,不能遗漏任何信息。

  例1.放风筝时,人们凝视自己的作品摇曳于万里晴空、蓝天白云之上,欣慰、恬静、平和之情油然而生,这种精神状态有益于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能健全和强化神经系统支配下的组织、脏器的生理机能。人们抖空竹时,随着上肢的运动,极大地锻炼了肌纤维:骨骼肌有节奏地压挤动、静脉,血流加速,公共积累充分,防止了局部血液淤滞,增强了细胞、组织的新陈代谢,使肩关节肌纤维、韧带、局部神经、血管的功能得以维护和增强。   对上述这段话的准确概括是(    )。   
A.民间游戏其乐无穷                     B.民间游戏活动能够治疗疾病    
C.传统游戏活动有娱乐和健身作用         D.应当大力实践民间传统游戏活动

  【解析】C。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是有放风筝和抖空竹这两个运动所构成的隐性并列,在放风筝这个运动里谈到了欣慰、恬静、平和等词语表示一种积极的倾向性,也就是一种娱乐性,后半部分主要谈健身的功能;在抖空竹这个运动中都在谈健身的功能,所以最后全面的概括为C项。特别需要注意D项,D项是在文段主旨的基础之上所提出的一个呼吁性对策,不符合主旨题的特征,故可排除。

  例2.“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首老北京民谣形象地反映了老字号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荣宝斋的字画、亨得利的钟表、月盛斋的酱肉、张一元的茶叶、十八街的麻花、狗不理的包子……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构成了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珍贵记忆。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     
A.老字号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和意义      B.老字号的诚信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信誉     
C.老字号沉淀、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文化      D.每家老字号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技艺    
        【解析】A。本题是一道主旨概括题。文段是有老北京民谣和老字号在人民心目中的印象所构成的隐性并列关系。“老字号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可同意替换为“在市民心目中很有分量”;“构成了人们对悠悠岁月的珍贵记忆”可同意替换为“对于市民很有意义”。最全面的概括为A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