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垃圾围城 基础设施 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 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处理市场化 资金投入 政策 政府监管
【热点背景】
1.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城市和人的运转,每年产生上亿吨的垃圾。一边是不断增长的城市垃圾,一边是无法忍受的垃圾恶臭,成为城市垃圾处理中的棘手问题。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
2009年3月,北京市政管委会主任陈永疾呼,北京垃圾危机即将出现,“这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在北京,“垃圾围城”并不是第一次。早在1983年,垃圾简单的填埋方式,导致北京三环路与四环路的环带区上垃圾成堆,50平米以上的垃圾堆就有4700多座!为突破重围,北京市斥资23亿,才逐渐攻陷这座惊人的围城。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城市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而且产生量每年以约8.98%速度递增,北京每天产生垃圾1.83万吨,每年增长8%。而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能力,仅为每日1.041万吨,缺口高达8000吨。
日前,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环保问题作报告时指出,全国4万个乡镇、近60万个行政村大部分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每年产生生活垃圾2.8亿吨,不少地方还处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状态。
2.我国在2002年就开始宣传垃圾分类回收,但目前来看效果还不是很好,45.9%的城镇居民认为垃圾分类意识淡薄是当地垃圾处理方面最主要的问题,60.8%的农村居民认为人们垃圾处理意识淡薄;在城镇居民看来,“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缺乏”也是垃圾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35.6%)。此外,18.8%的城镇居民认为我国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在东盟博览会表示,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压力不小,但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也很大。赵鹏高表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关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国家将投资60亿元予以支持,并将推出相关利好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各地方政府也有450亿的投资鼓励垃圾清洁处理,民营资本将进入垃圾焚烧投资领域。
3.日本的生活垃圾分类主要按照一般垃圾、有害垃圾、大型垃圾和资源垃圾分类。资源垃圾一般是指玻璃瓶、易拉罐、纸类、金属类、饮料瓶、纤维类、塑料等。丢弃家具等大型垃圾和电器产品是要付费的。尤其是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是要支付高额处理费的,比如丢弃一台冰箱要支付1万日元左右,相当于800人民币左右。
除了政府的规定,日本民间的环保意识也非常强,民众都自觉地服从政府的垃圾回收管理。比如纸类的回收,还分为报纸、杂志、饮料包装纸类、纸箱等,各家各户都会把这些纸类分类丢弃,每天坚持这样做也是很不容易的。日本的很多超市、便利店门口都按照资源垃圾的分类摆放着回收箱,方便人们在不是回收这些垃圾的日子丢弃资源垃圾。
3.一般来说,垃圾在回收后会运到工厂处理。在工厂进行再生垃圾的分类、可燃垃圾的焚烧处理、残渣的无害化处理等等,有些工厂还有专门把有机垃圾处理成肥料的大型设备,现在日本政府也在积极推广有机垃圾处理机,因为这样可以把蔬菜等有机垃圾处理成生物肥料或者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大大减少垃圾的环境污染。但是就算是燃烧过的垃圾,垃圾的灰烬也是要进行掩埋的,这就需要土地。另外,垃圾处理工厂很多建在距离水源比较近的山间地区,担心水源污染的民众经常开展反对建设垃圾工厂的运动。
【考点分析】
一、概括题
结合给定资料,概括“垃圾围城”现象产生后带来的危害。(20分)
要求:概括准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不超过300字。
【参考解析】
1.侵占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
2.严重污染空气、水体
3.危害人类健康
4.垃圾堆放场自然、爆炸事故频发
二、分析题
结合材料,谈谈“垃圾围城”现象产生的原因。(20分)
要求: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超过400字。
【参考解析】
1.人口激增,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排放的垃圾量大。
2.政府政策、资金不到位,垃圾治理缺乏资金。
3.民众环境卫生意识不高,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4.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三、对策题
假设你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谈谈如何治理“垃圾围城”现象。(20分)
要求:条理清晰、行文流畅,措施全面、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解析】
1.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生活垃圾产业化发展。
2.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征收费用。
3.理顺分管部门职责权限,明确分工和责任,加强监管。
4.加强对公众宣传教育,促使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四、热点范文
结合给定资料,以“如何破解垃圾围城现象”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中心明确,事实与观点紧密结合;
(2)语言畅达,条理清楚;
(3)总字数800-1000字。
破解“垃圾围城”之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众多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之痛。有数据显示,中国1/3以上的城市均深陷垃圾围城困局,现在除县城之外的668个城市中,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 “垃圾围城”,出路在哪里?
破解“垃圾围城”现象必须要找到垃圾围城的原因: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激增,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垃圾排放数量大、增长速度快。其次,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再次,处理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最后,公众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知晓垃圾围城的原因,破解“垃圾围城”现象,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破解“垃圾围城”,必须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坚持大, 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与城市的发展同步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
破解“垃圾围城”,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缩小不同区域,不同城市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的差距。合理确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模,避免过度超前。
破解“垃圾围城”,必须科技攻关,技术保障。一是建立和完善技术标准与评估体系,指导并促进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健康发展。二是组织技术创新,解决关健技术问题。针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技术创新、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破解“垃圾围城”,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发动公众,营造垃圾分类环境。要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破解垃圾围城难题,要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长效管理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更加注重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更加注重创新机制,加强监管, 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实现垃圾综合处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政策精选】
国务院意见:四年后摆脱“垃圾围城”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公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将本着规划引领、民生优先、安全为重、机制创新、绿色优质的原则,围绕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资拉动效应明显的重点领域,加快公共交通、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生态园林等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
《意见》指出,此轮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为四大领域,即公共交通、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以及生态园林建设。
我国将推进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000公里。各个城市还应加快完成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改造,到2015年,力争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建成桥梁信息管理系统。设市城市还应建设城市步行、自行车“绿道”等设施建设。
城市将优先改造材质落后、漏损严重、影响安全的老旧管网。到2015年,完成全国城镇燃气8万公里、北方采暖地区城镇集中供热9.28万公里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实现城市燃气普及率94%、县城及小城镇燃气普及率65%的目标。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区域供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质达标双目标。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配电网发展将被纳入城乡整体规划,到2015年,全国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环网网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环网网架。
到2015年,全国所有设市城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设完成污水管网7.3万公里;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左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到2017年,设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摆脱“垃圾围城”困境。
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方面,到2015年,确保老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设市城市至少建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完善的防灾避险公园。同时还将建设下沉式绿地及城市湿地公园。
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大,周期长,资金如何保障?
《意见》提出,在保障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业服务价格形成、调整和补偿机制。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
在确保政府投入上,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优先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对于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
在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上,应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政府成为责任主体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住建、国土、交通、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如何才能防止“九龙治水”?
《意见》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保持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性、系统性,避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建立健全以城市道路为核心、地上和地下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重点加强城市管网综合管理,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统一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城市道路开挖和地下管线建设行为,杜绝“拉链马路”、窨井伤人现象。
城市人民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主体。对涉及民生和城市安全的城市管网、供水、节水、排水防涝、防洪、污水垃圾处理、消防及道路交通等重点项目纳入城市人民政府考核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城市予以表彰奖励;对质量评价不合格、发生重大事故的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