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证实性偏见是指过于关注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当我们在主观上认为某种观点正确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掉那些可能推翻这一观点的信息。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证实性偏见的是:
A.小张前天夜里梦见自己的钱包被偷,昨天钱包真的被偷了;昨晚他又梦见自己被车撞,结果今天一整天没敢出门
B.小张总觉得室友最近的表现很反常,好像出什么事了,第二天公安局的人找小张询问情况,证实了他的猜测,室友被牵扯进了一起盗窃案
C.自从小王产生辞职的念头以后,总觉得经理处处刁难他,甚至看不起他,就连经理和他开个玩笑,都认为是对他的嘲笑
D.小林今年未考上重点大学,他明知是因为自己实力不够,但他总是对同学说:“要不是考试前患了感冒,我肯定考得更好。”
72.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遇到事实无法查清或查清事实所需成本过高的情况,依照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判决。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表现符合该原则的是:
A.因缺少直接证据证实被告人有罪,法院对被告人做出无罪判决
B.无法确信某犯罪行为是否超过追诉时效时,应当追诉
C.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决定免于起诉
D.法院在认定被告人犯有数罪或一罪之间存在疑问时,发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73.同类群体影响力是指人们对他人(尤其是类似群体)的行为总会做出某种反应;类似程度越高,影响力就越大。比如对某种良好行为规范大力宣传,往往会成为所谓的“磁心”,吸引人们仿效。下列做法中不会带来同类群体影响力的是:
A.某地节水办告知那些用水量高的用户,他们的用水量明显高出了周围的邻居
B.某森林公园设置告示牌,告知偷盗林木者将受到高出林木价钱10倍的罚款
C.酒店在房间内放置标语,提醒客人大多数客人都不是每天要更换毛巾
D.老师在墙报上贴小红花,表扬那些完成作业好、守纪律的小学生
74.蓄积器官是毒物在体内的蓄积部位。毒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不一定显示毒作用。这种毒作用也可以通过某种病理生理机制,由另一个器官表现出来,这种器官叫作效应器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大气污染物中的铅经肺吸收后可转移并积存于人的骨骼中,损害骨骼造血系统,所以铅的蓄积器官是肺
B.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经人体的上呼吸道和气管吸入人体,并直接刺激上呼吸道和气管,所以上呼吸道和气管是蓄积器官
C.有机磷酸酯农药作用于神经系统,会造成神经突触处乙酰胆碱蓄积,使人产生流涎、瞳孔缩小等症状,所以神经系统是有机磷酸酯的效应器官
D.沉积于网状内皮系统的放射性核素对肝、脾损伤较重,引起中毒性肝炎,所以网状内皮系统是蓄积器官
75.偶然防卫是指在客观上被害人正在或即将对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进行不法侵害,但被告人士观上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出于非法侵害的目的而对被害人使用了武力,客观上起到了人身防卫的效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不属于偶然防卫的一项是:
A.甲与乙积怨很深,某日发生冲突后,甲回家拿了手枪打算去杀乙,两人在路上正好碰上,甲先开枪杀死了乙,但开枪时不知乙的右手已抓住口袋中的手枪正准备对其射击
B.甲正准备枪杀乙时,丙在后面对甲先开了一枪,将其打死。而丙在开枪时并不知道甲正准备杀乙,纯粹是出于报复泄愤的目的杀甲,结果保护了乙的生命
C.甲与乙醉酒后发生激烈冲突,两人相互厮打至马路上,正当甲要捡起路边砖头击打乙时,围观人群中有人喊“警察来啦”,甲受惊吓不慎跌落路边河沟溺水身亡,乙安全无事
D.甲身穿警服带着电警棍,冒充警察去“抓赌”,甲抓住乙搜身时,乙将甲打伤后逃离,甲未能得手
【参考答案】
71.C.[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关注自己决策,忽略反面观点”,选项C中小王由于自己有辞职念头,推知经理在刁难他,说明他太过关注于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忽略了其他信息。所以选择C选项。
72.A.[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判决”,涉及到判决的只有A。所以选择A选项。
73.B.[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类似群体的行为作出反应”,选项B通过罚款来惩罚偷盗林木者,不是通过惩罚其他惩罚盗窃者来达到该目的,不符合题干。所以选择B选项。
74.D.[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一蓄积器官毒物浓度高;二蓄积器官不显示毒作用;三是毒作用通过另一器官表现出来”,选项D网状内皮系统为蓄积器官,通过肝、脾损伤表现出来,符合定义。所以选择D选项。
75.C.[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双方都有或将有非法侵害行为,被告没意识到这种侵害”,选项C中,甲受惊跌落水中身亡,不是乙出于非法侵害为目的而实施的行为,不符合定义。所以选择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