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申论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命题热点预测

未知 | 2024-11-29 10:51

收藏

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命题热点预测

  【热点1】用“千万工程”经验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这一部署具有深厚的实践支撑。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已经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在内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改变了浙江农村的整体面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先行探索和示范。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各地可以学习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搞“一刀切”,甚至搞形象工程。关键还是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身发展振兴的路子,创造性开展工作。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抓住普及普惠的事,干一件、成一件。要抓好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解决“小马拉大车”等基层治理问题。

  【热点2】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2023年以来,从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到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稳步起航,从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完成出厂验收,到我国自研海底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脉”实现产业化制造,科技创新捷报频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2023年1—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快于全部投资8.2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9.0%、16.7%。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越显著,经济新动能就越澎湃。

  今天的中国,创新活力奔涌,发展日新月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定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热点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的 二  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历史与现实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

  【热点4】依托数字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新高度

 党 的 二  十大大报告作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部署。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23年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国家治理,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认识数字化给国家治理带来的机遇,把握数字化赋能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推动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不断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热点5】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加快迈向科技强国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是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在科学救国、科研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旅程中,具有时代特色的科学家精神逐渐铸就。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我们要在全社会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热点6】以良法善治守护“网络晴空”

  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因此,坚持依法加强网络空间的治理,既是广大网民的现实需求,也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每年的网络安全宣传周都专门设立“法治日”,其目的旨在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进一步推动加强网络安全法治建设。

  治网之道,法治为本。我国不断筑牢法律的“防护墙”、制度的“铁笼子”,打出了一系列专项整治的“组合拳”,不断释放了法治的威力,有力有效地筑牢了网络安全的“钢铁长城”。颁布《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办法》《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网络安全审查、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数据出境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服务认证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制定发布300多项网络安全领域国家标准,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网络安全法律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法者,治之端也。”网络文明是新形势下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新征程上,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依法治网,努力走出一条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网之路。

  【热点7】加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专业性”

  党 的 二  十大大报告要求,“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进一步对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协调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作出安排部署。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一种创新形式,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放权”和“效率”为核心目标,着重破解重复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效率低下的顽瘴痼疾,强化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发挥统筹协调和组织指挥作用,从而将行政执法由“九龙治水”变为综合监管,形成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新格局。因此,提高执法“专业性”,从根本上提高执法质量,成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热点8】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

  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处理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泄露和滥用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个人隐私和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信息安全及信息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相统一,既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又积极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引导新技术应用”。

  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后,我国又颁布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不但进一步细化了网络数据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而且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热点9】柔性执法 有力度更有温度

  党 的 二  十大大报告指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要创新行政执法方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所谓“力度”,是指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这是维护行政执法秩序的稳定、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不受侵犯以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所谓“温度”,是指执法人员在执法时应该对人民抱有温情与敬意,做到文明执法规范执法,减少执法扰民,实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

  【热点10】善用法治思维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深刻感受到,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就能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普遍共识。法律制度与科技手段有机结合,往往能实现“1+1>2”的治理效能。我们依据法律制度,建设了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设置了指标参数,增强了预警监测,提高了对公共安全各类风险隐患的防范处置能力。另外,通过定制化功能开发,我们对违章违停、占道经营和危险区域戏水等不规范行为进行数字化监管,也大幅提升了市域精细化治理水平。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