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笔试模拟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笔试模拟

合理化作用是指在某些具体情境下

未知 | 2024-10-20 18:20

收藏

  1.(单选题)合理化作用是指在某些具体情境下,当事人以自己需要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能实现某种目标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合理化作用一般分为三种形式:①酸葡萄心理,即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②柠檬酸心理,即总觉得自己做成的或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③推诿,即将个人的缺点和失败归因于其他理由或找人承担错误,以保持个人内心平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合理化作用的是:

  A.某足球队在客场输掉一场比赛后称,裁判的判罚明显偏向主队

  B.同事在教学竞赛中夺得一等奖,小杨认为这一奖项含金量不足

  C.由于营销策略的失误,某销售公司第一季度的销售量直线下降

  D.竞争对手当上了车间主任,王组长声称还是当个组长逍遥自在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合理化作用:以自己需要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能实现某种目标。

  ①酸葡萄心理,即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

  ②柠檬酸心理,即总觉得自己做成的或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

  ③推诿,即将个人的缺点和失败归因于其他理由或找人承担错误,以保持个人内心平衡。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足球队输掉比赛之后,认为裁判判罚偏向主队,满足“将个人的缺点和失败归因于其他理由或找人承担错误”,属于“推诿”,符合定义;

  B项:同事夺得一等奖之后,小杨认为这一奖项含金量不足,满足“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好的”,属于“酸葡萄心理”,符合定义;

  C项:公司销售量直线下降的原因,是营销策略的失误,不满足“当事人以自己需要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能实现某种目标”,不符合定义;

  D项:王组长看到竞争对手当上车间主任,认为还是当个组长逍遥自在,满足“总觉得自己做成的或拥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属于“柠檬酸心理”,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