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概述
201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的南大社会学系教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涉嫌学术不端、百余篇之前发表的论文莫名被撤事件后,从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获悉,校方已成立调查组介入调查。
12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对梁莹作出处理。经调查,梁莹存在学术道德等师德问题且情节严重,根据相关规定,南京大学给予梁莹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记过处分,取消梁莹研究生导师资格,将其调离教学科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任合同;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关人才计划称号和教师资格。
据悉,此前同样因师德师风问题深陷舆论漩涡的南京大学沈阳以及中山大学张鹏,也已分别被教育部撤销“长江学者”称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入选资格。
相关评论
@科技日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科研诚信问题涉及面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1
模拟题
近年来,我国科研、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对于此现象,你怎么看?
参考解 析
2006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接连身陷“造假门”事件,使这些国内顶尖高等学府遭遇到信任危机;2011年2月,科技部发布通告,经核实,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涉及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等等,当下,在我国科研、学术造假事件不胜枚举,对于此现象,我认为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杜绝该现象的在此发生。
当前我国出现科研学术不端现象,表现为:一方面学术界浮躁虚假之风盛行,个别专家拼凑、抄袭、购买、剽窃他人成果等进行造假。另一方面个别专家丧失社会责任感、道德失范。与此同时有些大学存在扩招生源现象,导致教师队伍数量不够,不得不降低门槛进行招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第一、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缺少相关制约以及现有的职称体系不完善,导致个别专家迫于课题验收压力、不得不拼凑论文予以发表,进而通过验收。第二、大学培养体制不完善,导师对学生要求低,缺乏道德引导,致使学生对学术、科研需求感较低。第三,部分专家、导师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同时也受利益驱使,追求利益,进而无视公共道德,助长了我国学术、科研的不良风气。
科研、学术诚信的缺失如若未得到解决,不仅使科学工作者陷入道德和法律旋涡,同时败坏了学风、社会风气,进而阻碍了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因此:首先,应完善科研体制,建立科研相关的规范细则,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为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提供保障;其次,深化教育改革,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去除行政化,探索教授治学途经,恢复学术至上。在次,加强道德引导、监管,避免科研人员与利益靠的太近。最后,完善法律细则,运用法律严厉处罚学术造假,一经发现学术不端行为,严惩不贷。
当下,我国正在打造创新型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科研、学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让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各方面齐发力,既需要科技工作者顽强拼搏,也需要科普工作深入落实。道虽迩,不至不行。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的科研、学术氛围势必风清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