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准备立法,希望全民读书,全民阅读,你怎么看?
据2017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中国国民的人均阅读量为7.6本,虽然较2015年的人均4.5本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却远低于发达国家人均50本的年阅读量。阅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国民的综合素质。国家通过立法来推进全民阅读,应辩证看待,其出发点值得肯定,但是手段值得商榷。
国家通过立法推进全民阅读,出发点是好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推进全民阅读,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增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通过立法来推进,立法意味着强制性,而阅读与否、读什么内容、怎么读,是公民个人的自由,不能直接通过立法强制干涉。
虽然国家的法律不能直接干涉公民阅读,但是可以通过立法为全民阅读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行为,调动作者的积极性,写就更多更优秀的图书。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调动公民阅读的积极性。
第一,建设完善公共阅读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借阅亭等,一些藏书丰富的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完善的制度向公众开放,比如清华大学的沉浸式阅读中心“邺架轩”面向公众开放。同时,还要注意及时地更新图书,为公民提供丰富的书籍。
第二,建设电子书库,提升电子化的图书的质量和数量。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阅读趋向于电子化,人们可能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通过电子设备来阅读,所以建立完善的电子书库,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第三,加强宣传,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氛围。比如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举办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增加一些文化类的文娱节目,类似如朗读者、中华诗词大会等,通过其热播,激发人们对阅读的热情;也可以通过社区、出版社、图书销售平台和整个社会的书香阅读活动,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只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各方面共同努力,实现文化自信,书香社会指日可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