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片段阅读会在选项上设置各种陷阱,迷惑考生,我们将之称为干扰选项。干扰选项的设置分为两大方式:内容陷阱和结构迷惑。下面从命题人角度讲述这些干扰选项的设置方式,希望考生能够抓住干扰选项的特点,在做题时迅速找出迷惑选项。
一、干扰选项内容设置
绝大部分片段阅读干扰选项都是在内容设置上做文章,内容设置的方式较多,总结归纳为以下八大方式。
1.表述片面,概括不全面。主要出现在主旨概括题中,是该题型必备的迷惑方式。另外,还会出现在一些比较特殊的试题中,可以说但凡提问中出现“主要”之类的词语,选项中基本都会有一项表述不全面。这类试题相对简单。
2.强调重点不同。主要出现在主旨概括题、意图推断题中,提问方式为“意在强调”、“意思是在强调”、“重在说明”之类。这类题选项有时表述的比较隐晦,难度中等,需要考生抓住文段表述主题。
3.偷换主体、宾语、修饰等。主要出现在主旨概括题、细节判断题中,这类题选项隐藏较深,难度较大,需要考生仔细分析。
4.过分引申(引申作者观点、态度)。主要出现在态度观点题、意图推断题中,需要考生把握引申的“度”,结合其他选项作答,一般来说观点态度题都有一个过度引申的选项。此类题难度中等偏上。
5.偷换逻辑关系(如并列关系换成条件关系,改变逻辑顺序等)。这类迷惑设置可以出现在各类试题中,主要是细节判断题和主旨概括题。此类选项出现概率低,考生不熟悉,因而迷惑性较大,难度中等偏上。
6.表述不精确、恰当。这个和表述不全面不同,指的是表述不到位,一般出现在主旨概括题、细节判断题中,难度偏上。这类选项,考生要细细体会,要做到优中选优。
7.态度倾向错误(消极、积极、中立)。主要出现在观点态度题、意图推断题中,这类选项隐藏很深,往往看起来内容上没有硬伤,只是倾向不一致,考生稍不注意就被迷惑,难度中等偏上。
8.围绕例子、反证句子设置选项。这类选项不多,考生可牢记这种围绕举例本身,反面论证本身设置的干扰选项可立刻排除。
二、选项结构或顺序设置
命题人在选项的结构和顺序上设置手脚,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方式,一来用意较深,二来考生很难发觉。比如有D这个迷惑选项,单独拿出D选项,不足以迷惑大部分考生,但是经过前面选项的事先铺垫,潜意识里影响考生,让考生默认前面选项中提到的某一概念成立,而这一概念的成立恰能影响考生对B项的判断。这是一种很高深的陷阱设置方式,再加上出现概率较小,很少有人做对。以下题为例:
(2018-江苏A-23)法律援助不足使得刑事人权保障立法和司法方面的诸多进步难以普惠于所有的甚至是大多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而出现了二元失衡的现象。由于律师可以利用法律知识、诉讼经验等资源优势,引导案件处理向有利于其当事人的方向发展,其提出的有关自首、立功等辩护意见的采信率较高,因而有辩护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比没有辩护律师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更有条件和可能享受到诉讼法治进步所带来的“制度红利”,获得更多从宽处理乃至无罪释放的机会。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法律援助难以惠及多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B.法律援助缺失可能影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益的实现
C.辩护律师的帮助使有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获得了宽大处理
D.法律援助律师的资源优势应在庭审中充分发挥
此题是总分结构,核心观点就在第一句,后面内容是对首句观点的具体解释说明,因此总结观点后正确答案为B。但是在考试过程中此题的错误率非常高,究其原因就是选项设计着实巧妙,对考生构成了较大干扰。这是一道意图判断题,考生基本都知道要优选引申,而D选项是一个对策,在A和B这两个概括文段问题本身的选项铺垫下,是看上去非常正确的选项,因此很多人抵抗不住诱惑就选择了D,从而大意失荆州。D项论述的主体不对,且是文段的解释部分内容,所以应该排除。
熟悉命题人选项的设置方式能让考生避免轻易落入陷阱,考生不能一味做题,还应做好题后总结,明确命题人意图属于题后总结中更加高的层级。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