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是中高等收入国家,但毕竟还处在中等收入阶段,能否比肩发达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序列,前面还有个“坑”等着我们跨越,那就是世行组织常提醒的“中等收入陷阱”。究竟如何去跨越,下面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和指导。
【参考范文】
在新常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4%下行到目前的7.0%左右。在
这种情况下,唱衰中国、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几率增大等声音又起。那么,步入新常态后,我国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跨越?对这个问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出符合发展规律的研判。
减速不失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方略。容忍减速,如前所述,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 5.4%以上,也即保持中方案的增速,各项目标的达成就不成问题;不容忍失速,是因为一定的经济增速除了为保就业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必需,还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必要条件。固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需要将过高的经济增速降下来,如同汽车转弯时需要踩刹车减速;但是,如果减速变成失速,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就会失去基础和动力,如同飞机失速就要酿成失事。自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经济体经济集体失速,至今难以摆脱困境;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陷入停滞,挣扎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都是经济失速的恶果。容忍减速而不容忍失速,争取高方案、守住中方案,是经济新常态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要义和基本方略。
以速度换效益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社会扩大再生产有增加劳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两条途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相伴而生的。既然速度与效益不对称由速度偏好而起,那么,解决问题就要从去除速度偏好开始,以牺牲一点儿速度换取效益的有效提升。应当说,中央很早就关注到效益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时,前面就冠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可惜,这个前提常常被忽略或遗忘,只讲翻番不谈效益,这才使速度与效益不对称日益加深。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特别是提出创新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法宝。
当然,提出以速度换效益,并不是速度越低越好,更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符合客观实际的速度,不要不顾效益的速度。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自然是具有一定速度的发展。前面提出的高方案至中方案的经济增速,就是适宜的、可以达到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速度。利用由高速到中高速增长腾出的空间,针对目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向低投入、高产出和低消耗、高效益转变;调整经济结构,完成向现代产业结构、现代经济技术结构转型;加速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等的改革,就能逐步解决速度与效益不对称的矛盾,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