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起源于( )。 A 泰勒的目标模式 B 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C 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D 斯克里文的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正确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设计的模式。博比特是第一个探讨课程开发过程的研究者,是目标模式的首创者。他认为仅仅研究新课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怎样开发课程的途径的了解。他提倡“活动分析法”,即运用当代美国工业管理学家泰罗的工业心理理论中的主要原则,通过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分析来确定课程。在他看来,教育者应能识别出这些基本活动,并总结出教育经验,让学习者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为将来从事这些特定的活动做准备。因此,在1918年出版的著作《课程》一书中,他明确提出,课程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观察现实社会,对人们所从事的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从中识别出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习惯、态度和知识,由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排列可作为基础的目标,然后组织一套“经验”来达到上述目标,而泰勒的目标模式深受博比特活动分析法的影响。C项正确。A项: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即“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具体内容为:(1)确定目标,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这是最关键的一步)(2)选择经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组织经验,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评价结果,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真正得到实现?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斯腾豪斯提出过程模式,其主要观点为: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过程模式不是目标模式的最初根源。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2)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更多地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扫码关注华图题库微信公众号
(每日更新备考试题)